2016年,全市科技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总体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点组织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倍增、“创谷和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目前已在“创谷”计划、工研院改革、“城市合伙人”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为彰显武汉地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新成就,提高科技工作的影响力,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联合长江日报开展武汉地区2016年最具影响力十大科技事件评选工作,对武汉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引领、支撑作用的科技创新成就,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活动和科技政策措施进行集中展示。

  ▲首批“创谷”项目之一——“南太子湖创新谷”有着大量石柱、红砖、坡道、连廊的建筑群复古味道十足,个性鲜明

  1

  武汉启动“创谷计划”

  打造最优创新生态

  2016年初,我市启动实施“创谷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定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建设10个以上产业定位前沿,创新生态良好,创业服务完备,生活便利宜居的“创谷”。“创谷”优先在环湖、环山、环水、绿带周边等环境优美的区域选址,每个“创谷”的规划区域面积不低于2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0亿元。围绕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各“创谷”从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中选择1-2个细分领域,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有着共同追求和梦想的创新创业人才大量集聚,共同抢占产业发展前沿,引领武汉产业转型升级,建成让人们可以轻松工作生活娱乐的“活力社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未来城市典范。

  截至2016年底,全市分三批启动建设13家“创谷”,涵盖智能设计、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应用与服务、智慧健康、智能控制等产业细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986亿元。新(改)建实体空间80.05万平方米,引进企业(团队)303家,新建众创空间10家、孵化器(含加速器)10家,设立创投基金21.6亿元。

  2

  武汉市出台“十大计划”

  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

  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8月8日,中共武汉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十大计划”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意见》提出,武汉市要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以最优生态和文化集聚创新资源,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构建新的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建成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十大计划”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大学之城”建设计划、“光谷”和“车都”升级版计划、“创谷”计划、“城市合伙人”计划“、天使之城”建设计划、智慧城市计划、优化创新环境计划等。

  3

  德勤发布高科技高成长50强

  汉企占据10席

  2016年11月16日,德勤发布“2016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报告,武汉共有10家企业入列,占比高达20%,仅次于北京。榜单以企业过去3年收入增长率为主要评价标准,入榜企业都具备高科技、高成长特性。年度获选“德勤中国50强”的企业以占比34%的软件行业最多,增长最快的10家公司的平均增长率在80倍以上。其中,位列第6位的武汉独角兽企业“卷皮网”3年累计增长率高达5128%,武汉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唯一一家互联网——直播分享平台入列榜单。

  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实现产值8446.11亿元,同比增长12.63%,动能转换为经济“提神稳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1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首次突破2000家(达到2177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上升至第4位。

  4

  世界级存储器基地落户武汉

  2016年2月23日,国务院批复国家存储器基地落户武汉。3月28日,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启动。7月26日,长江存储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12月30日,国家存储器基地在光谷武汉未来科技城开工建设,一期总占地面积约2000亩,总投资240亿美元(约1600亿元人民币),是建国以来我省单体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

  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是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打破我国主流存储器领域空白,摆脱芯片受制于人的局面。项目以芯片制造环节为突破口,集存储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晶圆生产与测试、销售于一体,预计到2020年形成月产能30万片的生产规模,到2030年建成每月100万片的产能。存储器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带动设计、封装、制造、应用等芯片产业相关环节的发展,集合已经在光谷地区形成规模的显示产业、智能终端产业,形成万亿级的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光谷将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密集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5

  武汉地区荣获27项国家科技奖

  和210项省科技奖

  2016年,武汉市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整合科技资源,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全球首台人体全数字PET,首台常温常压氢能样车在汉问世,首台飞秒薄膜太阳能装备在汉组装完成;国内首台2万瓦光纤激光器在汉装机,首台智能管道机器人在汉诞生,华工科技PM2.5传感器打破国外垄断,多倍体水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武汉地区27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4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牵头项目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五。210项科技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奖励。

  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深入推进,实施“湖北省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武汉地区重点高校转移转化科技成果9294项。组织交易额不低于10万元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项目达到360项,位居全省第一。

  ▲烽火科技技术人员正在操作实验装置

  ▲大学生参观光谷

  ▲武汉华星光电员工正在对第6代LTPS LCD显示面板进行点亮

  6

  央媒连续聚焦光谷创新改革举措

  2016年8月4日,《光明日报》刊发“光谷:以改革之手点燃创新引擎”的纪实文章。11月17日,央视《新闻联播》以《从“汉阳造”到“光谷梦”》为题,用超过4分钟的篇幅,以光谷为重点,再度聚焦武汉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期,新华社《瞭望》周刊深入东湖高新区等地,实地报道武汉产业发展新变化。东湖高新区的改革创新举措持续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的重点推介,据九派新闻梳理数据库统计,近五年来,新华网关于“光谷”的报道达到4970篇,人民网达到4750篇。

  2016年,东湖高新区强化先行先试,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实现企业总收入11367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光电子产业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增长13.2%,形成了包括光通信、集成电路、显示面板、智能终端、软件在内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中心架构;生物产业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05亿元,增长25.3%,生物医药、医学工程、精准医疗等领域在全国领先;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完成收入1274亿元,增长10.2%,数控系统、3D打印、工业机器人、智能电网等领域技术创新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收入1169亿元,增长9.1%。

  7

  武汉地区承接46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获经费15.8亿元

  2016年7月26日,由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等单位共同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项目“基于超导回旋加速器的质子放疗装备研发”获批立项,项目总投资5.9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1.96亿元。

  2016年,国家开始实施新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五类科技计划之一。2016年,国家启动重点研发计划的42个重点专项,武汉地区高校、院所、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竞争,成功获批参与其中40个重点专项的研究,共争取国家经费15.8亿元,其中牵头组织实施46个项目。

  研发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引进德国采埃孚集团、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等30家国内外500强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在汉企业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及分中心。一年来,全市新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等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35个。科技创新平台累计达到134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44个。

  8

  武汉连续三年荣获中国专利金奖

  2016年12月26日,第十八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武汉矽感科技有限公司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二维条码编解码方法”为20项金奖之一,这是我市连续三年获得的第四个中国专利金奖项目。中国专利奖是我国专利领域的最高奖项,被誉为“中国知识产权奥斯卡”。此前,武汉精测电子、中交武汉港湾和第二航务工程局、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分别获得中国专利金奖。2016年,我市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发明专利授权量为6514件,同比增长8.51%;发明专利申请20643件,同比增长36.92%;PCT国际专利申请达712件,同比增长83.98%,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4位。

  知识产权保护取得新进展。年末,最高人民法院批准设立武汉知识产权法庭,管辖发生在湖北辖区内有关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涉及驰名商标认定及垄断纠纷的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和行政纠纷案件。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全年共立案处理各类专利案件448件,同比增长42%。其中,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13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335件,同比分别增长190%和21%。

  9

  武汉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亿元

  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2016年全市共登记技术合同1673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66.42亿元,同比增长20.2%,登记额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现代交通、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四大领域输出技术占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7.9%,企业输出技术的成交额占比达到80.9%。

  全市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建设顺利推进,科惠网平台成功上线,中部中心综合服务市场揭牌运营,全市形成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9家、28个技术合同登记站为主的服务体系,服务企业6000余家。全面落实加计扣除、技术交易、高新企业(含先进型服务企业)等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全年为企业减免所得税、增值税近45亿元。

  10

  全国首个科技金融指数在汉发布

  2016年11月22日,全国首个科技金融指数——“武汉科技金融指数”发布。该指数选取北京、上海与深圳作为对标城市,综合科技金融发展环境、人才、科技创新、金融资本四大核心要素以及科技金融现状,设立了科技金融需求等6项一级指标,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密度等39项二级指标。在全部二级指标中,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产出效率等4项指标,武汉排名第一,另有10项指标位列第二。

  截至2016年底,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总规模达到80.89亿元,子基金对430个项目进行了投资。其中,武汉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已经与深创投、赛伯乐、硅谷天堂等国内外著名投资机构及知名天使投资人共同发起设立和拟发起设立子基金31支,子基金总规模39.74亿元,其中引导基金承诺出资8.25亿元,争取国家级引导基金1.8亿元,争取省级引导基金0.8亿元,吸引其他各类民间资本28.89亿元,引导基金总体实现了近5倍的放大。子基金已累计对130家企业进行了投资,投资总额超过13亿元,涉及的领域包括光电子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

  ▲ 来源:长江日报